imageCANLBXQY.jpg     

哪樣比較孤獨?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,誰也不愛;還是心裡愛著一個人,卻始終無法向愛靠近?

 

在微涼的秋日裡展讀《質數的孤獨》,眼前彷彿飄來陣陣落葉,令人在掩卷歎息之際,心中也泛起些許蕭瑟的涼意。

 

這是一個愛與孤獨的故事。

 

年幼的艾莉契在一次滑雪練習中受了傷,從此終生跛行;而馬提亞弄丟了他的雙胞胎妹妹,罪惡感永遠如影隨行。在天真未鑿的年紀,就因為一次無心的過失,分別注定了日後孤獨的命運。

 

青春期的艾莉契患了厭食症,且被同學欺凌;被視為天才的馬提亞則以自殘的方式懲罰自己,並拒絕一切友誼。當少女的她和少年的他相遇,兩人在彼此身上發現同類的氣息,同樣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、同樣與自己難以和好、同樣因為過去的創傷而小心翼翼地裹上一層自我保護的薄膜,於是兩個寂寞的個體從此有了交集,他們默默地把對方視為此生唯一,卻也總是在關鍵時刻一再做出違背心意的決定,終究未能緊握彼此的手。

 

明明是相愛的兩個靈魂,卻無法因愛合一。為什麼如此相似的兩個人,竟不能向愛靠近?是孤獨的個性造就了他們的命運,還是命運的劇本早就寫下了不容更改的情節?

 

也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艾莉契或是一個馬提亞,表面上是沉默的,心裡卻大聲呼喊著愛,我們期待有人可以聽見,卻不肯或不知如何打開這種封閉狀態,於是再激烈的呼喊都只是個人內心的回聲,沒有人聽見。

 

也或許,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質數,除了自己與1,無法被其他數字整除,答案永遠是自己一個人的單獨。而相愛卻不能相守的兩個人,就像一對孿生質數,或是1113,或是4143,或是其他中間相隔著偶數的質數,雖然彼此靠得很近,一直就在伸手可及之處,卻始終不能依偎在一起。

 

但,愛為什麼不能打破界限,拯救彼此的孤獨?

 

就像馬提亞和艾莉契一樣,也許我們內心呼喊著愛,但是當遠方幽幽傳來回應的時候,過去的創傷同時也隱隱作痛,提醒我們交出自己是多麼危險,於是我們就又退縮了。回應愛的呼喚需要勇氣,那代表要打破自己原來那個靜止卻安全的狀態,縱身投入一種未知,一種冒險,從一個人的山谷躍入兩個人的激流,也許最後會到達芳草鮮美的平原,但更可能的卻是在暗礁與漩渦的過程裡被撞擊得粉身碎骨。

 

徒然只有內心的呼喊是不夠的,愛還需要被表達,需要戰勝對疼痛的恐懼。若沒有回應愛的勇氣,終究只能各自站在懸崖兩邊,無言相望罷了。

 

但無論是個性或命運,這都是個人自由意志之下的決定,決定要和對方相加成為一個全新的數字,或是決定要繼續維持原狀當一個孤獨的質數。

 

保羅‧裘唐諾在26歲時以這本書初試啼聲,不但屢獲國際文壇肯定,並因此成為義大利最重要的史特雷加文學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。他以一種輕描淡寫的寫實手法,精準地呈現了男女主角兩人的內心戲,讓讀者隨著他們各自的情緒千迴百轉,不斷堆疊,然後在結尾急拉直上又急轉直下,令人讀來如坐雲霄飛車般全神貫注不能呼吸,最後的落筆輕輕停止,又令人久久無法回過神來。然而這個結局好似只是一個暫停而已,餘味無窮,暗示著後面還有其他可能,等待著故事繼續。

 

也許有一天,在馬提亞與艾莉契的故事裡,或者在我們的人生中,真愛終會消融界限,戰勝孤獨,那時將是一個舊世界的結束與一個新宇宙的誕生,才有真正的完成。

 

同時也才有真正的開始。

 

摘自《質數的孤獨》‧寂寞出版‧彭樹君推薦序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彭樹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